【中國制冷網】進入炎炎夏日,本是家電業的銷售旺季,然而近期家電“漲價潮”卻為難了消費者。
2021年以來,國內各大家電企業均陸續發表了漲價通知。
先是TCL宣布于今年1月對冰箱、洗衣機、冷柜漲價5%-15%;2月,美的冰箱則發表了漲價通知函,將對美的冰箱產品價格上調10%到15%。此外,海爾、小米、格力等多個企業的家電產品價格也紛紛上揚。
根據中怡康監測數據顯示,2021年開年以來,國內冰箱市場均價累計平均上漲13%,洗衣機市場均價累計平均上漲11%。同時,奧維云網(AVC)監測數據顯示,2021年Q1冰箱線上、線下整體價格漲幅分別為11.4%和15.9%。
家電巨頭紛紛提價
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為,這一輪的冰箱、洗衣機等白電產品價格紛紛上漲,與去年電視價格上漲原因一致,均是迫于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漲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4月份,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.8%,環比上漲0.9%;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.0%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中,采掘工業價格上漲24.9%,原材料工業價格上漲15.2%,加工工業價格上漲5.4%。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,有色金屬材料及電線類價格上漲23.3%。
我們知道,家用電器常見材料為銅、鋁、合金等,其中鋁的價格上漲了30%左右,銅價上漲了38%,合金價格漲幅最為明顯,達到了48%,不銹鋼上漲了45%左右,因此面對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,選擇適當的產品提價無非是最簡單、最直接的緩解經營壓力方式。
自今年1月起,已有包括博途照明、奧克斯空調、志高空調、海信、TCL等多個品牌陸續調價。針對上游產業鏈的施壓,格力電器曾表示,原材料漲價對公司的影響有一定滯后性,后續原料價格如果繼續上漲,將會帶來一定壓力。
海爾智家則表示,大宗原材料與零部件價格全面上漲影響家電產業毛利率,公司通過調整終端價格等措施對沖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。
此外,受制于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上漲的雙重打擊,部分智能家電也漲價不少。
以電視為例,市場調研公司NPD數據顯示,與去年夏天相比,大尺寸電視的價格也已經上漲約30%。
比如:一直以價格厚道著稱的Redmi,旗下的Redmi 86英寸電視,因為原材料價格影響,兩個月內漲價了2000元,從首發價的7999元調整至目前的9999元,漲幅超過25%。
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,產品漲價有利有弊,終端產品漲價會提升產品的平均毛利,但最大的問題是產品漲價后,銷量是否會受到影響。對于大部分消費者而言,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件家電屬于剛需產品,但若持續漲價,對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或許會起到抑制作用。
頭部企業或受益
有業內人士認為,家電廠商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首選方式是提高商品銷售價格,將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。
同時,激烈的市場競爭及成本壓力,或有助于加速行業出清,提升行業集中度,推動家電產業智能化、高端化轉型。
京東家電聯合中怡康發布的《五一家電換新趨勢白皮書》顯示,高品質家電消費近年來迅速崛起,高端、智能、健康、套系化、細分化等眾多“換新”關鍵詞貫穿整個家電消費市場。
數據顯示,2020年智能家電市場規模達2727億元,占整體家電市場規模的43%;中國集成廚電零售量達到了324萬臺,其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34%。同時,調研也顯示,有46%的消費者傾向選擇“守護全家人健康”的產品。
頭豹研究院分析師李金燦認為,從歷史經驗來看,成本快速上漲對家電龍頭短期有一些負面影響,長期看基本沒有影響。業內集體漲價時,一線品牌在產業鏈中議價能力強,風險抵御能力更為突出;而對于二三線品牌或者中小企業來說,成本上漲意味進一步降低價格優勢。
毫無疑問,在今年的市場競爭格局下,對于眾多家電企業和商家而言,經營的挑戰性與多變性會進一步加劇。有觀點認為,市場的成本價、出廠價以及零售價的三價大部分時間會保持一致,對于一些頭部企業來說,為了趁機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,會通過推出一些新的、高性價比品牌,采取零售價貼近成本價的手段促銷,侵蝕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。
總而言之,整個家電產業的外部環境,以及內部局面整體均呈現出一輪復雜而多變的走勢。無論是下半年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,還是未來一兩年的市場走勢和變化,仍然還處在一輪持續的變化之中。
對于所有企業和商家來說,如果不能隨時針對市場變化和調整做出快速的決策和經營,很容易會面臨高風險、高成本、高庫存、低需求導致的經營困局。
而對于消費者來說,隨著經濟逐漸回暖,商品的價格會逐漸走向穩定,短期內則應該警惕市場部分過度的炒作行為。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