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制冷網】行業越成熟,則意味著企業可以改變和突破的空間越小。面對已經站上新軌道的中國家電產業,接下來所有從業者們都需要警惕“四大規則”帶來的一系列陷阱沖擊和挑戰。具體包括:市場的規律化、競爭的套路化、對手的寡頭化、消費的記仇化。
市場的規律化
這個理解起來很簡單,就是商業是有規律的、市場更是有規律的。以前,空調市場就盛行一個“大小年”規律,即連續2、3年的小年之后,市場必然會迎來一個大年。
不過,這幾年來的家電市場,似乎又迎來一輪新的規律,那就是消費的兩極分化:一極是品牌化,另一極是性價比。前者催生的是品牌企業的新商業空間變大,而后者為渠道商的反向定制、互聯網企業的跨界擴張,都提供了機會。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讓大量的中小品牌,甚至雜牌陷入混沌期,沒有路可以走了,低價更是死路。
在這種一輪又一輪的消費規律變化之中,很多家電廠商一旦把握不好這種周期性、規律性的變化,就很容易陷入死胡同中。
競爭的套路化
做人有套路,做企業參與市場競爭,同樣有套路。如今的家電市場,說白了競爭的套路越來越多,最為典型的就是線上線下融合、工廠直銷直營、電商平臺則成為全國城鄉批發零售商。
競爭的套路,如今是越來越多,無論是品牌的圈層化細分,還是產品的高端化轉型,或是渠道多戰線布局,都已經擁有了成熟的套路。而在套路的背后,則是家電行業的頭部企業們,如今牢牢掌握著套路的定義權和話語權,讓很多企業要么快步跟隨、要么難以突破、要么被動挨打。
面對這一局面,家電廠商應該如何避免陷入套路之中,走出模仿和抄襲?但自主創造和突破,本身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。
對手的寡頭化
不管是供應商,還是品牌商,或是零售商,如今在家電行業都已經呈現出一輪寡頭化下的巨頭間掰手腕式競爭。很簡單,隨著家電巨頭們一個個平臺化轉型,成為多品牌、全品類、多業務體系的孵化器和驅動器,這帶給家電市場競爭的最大變數,就是競爭門檻越來越高。
當對手們一個個都成為寡頭,這意味著很多家電廠商,要么是生存空間被直線壓縮,要么是直接無法參與競爭只能觀望了。目前來看,隨著巨頭企業的平臺化競爭漸入佳境,從高、中、低端多個維度的市場上,面對不同的用戶推出不同定位、不同款式、不同價位的產品。最終讓市場格局一下子被重新洗牌了。
參考臺式機、筆記本電腦等行業,可以看到在一個寡頭化的市場競爭之中,所剩下來的家電品牌數量相當有限的。這或許是很多家電品牌不愿意看到的局面,卻是時代發展的歸宿。
消費的記仇化
與用戶打了30多年交道的家電廠商們,其實并不了解當前很多用戶的真實想法。特別是面對一大批他們看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們,這些人不只是更挑剔、更多變,最關鍵的是更愛記仇了。這才是讓家電廠商們“提心吊膽”的地方!
當前家電消費的主力人群,是80后、85后,以及90后。但很多家電廠商已經開始研究95后、00后的消費群體了。因為他們才是未來,但是他們卻讓廠商更加難以把握,更琢磨不透了。讓家電圈最深刻的一點,他們很好說話、追求自我個性,但是他們卻很記仇,很介意上當受騙。一旦形成固化的認知,就不會輕易改變對一個品牌的印象。
這種局面背后,是互聯網重構了人與人的關系,而物聯網再次打破了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的關系。對于廠商來說,取得消費者的信任、認同變得越來越寶貴,這要比過去幾十年取得規模化增長更加不易與艱難。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